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

2024年04月29日07:53

来源:光明日报

  【专家点评】

  网红城市接连崛起,打卡胜地次第涌现,破圈作品不胜枚举,爆款文创层出不穷……众多文旅深度融合现象让人欣喜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“文化+旅游”的守正创新之道,在于孜孜以求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营养,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旅游内容和内涵,借助自然禀赋、科技创新为文旅融合提供技术支撑,形成古意十足、创意丰富、诚意满满、生意红火的旅游产业。文旅融合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需求,进而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,找到经济良性运转、社会和谐稳定与文化传承创新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。

  目前文旅发展从融合形式与载体而言,大致涵盖三大方面。

  其一,深挖内涵,厚植旅游高质量发展沃土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珍贵资源。以往某些地区的教训提示我们:一味过度、单一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,往往易滋生创新惰性。破局之道在于积极进行主题性、体验性、知识性、场景化、情感化、娱乐化的旅游业态布局和新产品研发。如各类型的文化主题餐厅、主题酒店民宿和旅游街区景区,通过“文化+体验”的创新创意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重构了场景消费新模式,由此成为旅游新业态、新产品。比如近几年河南卫视充分开发“中国节日”系列节目的IP资源,打造唐宫文创品牌,形成《中国节气》《中国发明》《中国家宴》等文化节目集群。节目的推出吸引省内外旅游城市、著名景点纷纷与之开展合作,进而进行定制化视听内容生产、品牌形象塑造、沉浸式演艺引入、文旅项目开发等,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。

  其二,科技赋能,激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动能。科技赋能可以使文旅业发展中的信息触达、供求匹配效率得到显著提高,同时能够使旅游业发展实现时空可“穿越”、历史可再现,让个性化需求支撑规模化市场,让特色化产品形成广泛性影响。比如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文创街区立足世界瓷都景德镇,在保护利用陶瓷工业遗产的基础上,通过活力再造、结构改造、环境营造,融“传统+时尚+艺术+科技”于一体,形成了以艺术展览、国际交流、双创孵化、教育研学、电商直播、创意集市等为特色的多种品牌,开拓了一条陶瓷文化创意发展之路。2023年,陶溪川直播基地共入驻商家4357家,累计实现成交总额79.07亿元。

  其三,优化生态,巩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目的地都位于自然保护地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森林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亿人次,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.8万亿元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秉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无疑是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我国旅游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。比如内蒙古、宁夏、黑龙江、甘肃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、海南等地,近年来生态游热度居高不下、人流不断,正是因其生态类型多样、自然景观独特。

  基于以上经验,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文旅融合的成绩中已蕴含了不少启示与趋向。

  首先,各地文旅行业需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“做功课”,而不是心急火燎“抄作业”。这些年,一些以往文旅发展并不显山露水的地区突然火了,引来不少城市、同行纷纷围观甚至同质模仿。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化竞争才是每一个地区、每一座城市的“破圈之道”。应该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,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优势和竞争力。淄博因烧烤出圈,在于它把齐鲁大地的“好客文化”、美食文化与历史文化充分结合;新国风环境式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火爆,在于演艺团队对本地区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大胆开展形式创新,以“熟悉嫁接陌生”形成“反差式创新”。一句话概括,“流量”是有限的,创意是无限的。

  其次,文旅融合的深度拓展,将为中国式的“人文经济学”探索提供可贵素材。传统与现代、历史与未来、文化与科技、人文与经济,本身就可以融通相汇、同向同行、共生共荣。苏州就是典型样本,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以文化人、以文兴业、以文塑城理念的优秀展示,是“产城人”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。这种发展模式意味着未来文旅融合会成为深化“人文经济学”的“排头兵”。发挥文旅的聚合效应,可以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;彰显文旅的联系效应,可以培育派生新型创意要素;施展文旅的乘数效应,可以激活传统物质资源要素。

  (作者:王学斌,系中央党校〔国家行政学院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、文史教研部教授)

  (项目团队:本报记者尚文超、王建宏、张锐、杨珏、李建斌、冯家照、高建进、王胜昔本报通讯员金永成、李梦、王婕)

编辑:

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