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码消费当心安全隐患

2025年09月11日08:49

来源:中国消费者报

  本报武汉讯(记者吴采平)日常生活中,扫码购物、点餐、缴费虽然让消费更便利,但随之而来的广告推送甚至信息安全隐患也让消费者深感不安。9月9日,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提示,提醒广大消费者:筑牢个人信息防护网。

  湖北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正规平台,下单前核对平台及商家资质。填写收货信息时仅提供必要内容,如姓名、电话、小区或楼栋号,无需填写详细门牌号;非支付环节若被要求提供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,须提高警惕;谨慎参与“好评返现”等需提交个人信息或照片的活动;支付时确保网络环境安全,优先选择平台担保交易,核对支付页面网址真实性,不点击不明链接、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付款。

  面对会员注册、点餐、停车缴费、共享单车、促销活动等各类二维码,消费者须首先确认来源可靠,仅扫描正规场所张贴或可信工作人员提供的二维码。扫码后仔细阅读手机弹出的权限申请提示,如获取位置、通讯录、相册等。点餐、缴费等基础服务若被要求关注公众号、注册会员或授权非必要权限,有权拒绝,可选择传统方式;商家强制要求的,可向平台或消费者组织投诉。不扫描街头广告、不明卡片及网页上的二维码,避免跳转钓鱼网站或下载恶意软件。

  消费者在办理超市、健身房、美容院等会员卡时,应仔细阅读会员协议,了解个人信息收集范围、使用目的及保存期限,非法律法规要求或服务必需,不轻易提供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、面部识别或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。商场促销、街头问卷、免费抽奖等活动常以礼品诱导收集个人信息,非必要不参与,确需参与仅提供姓名、非常用手机号等基础信息。不轻信“中大奖”通知,尤其警惕要求先汇款或提供更多信息的“领奖”要求。

  消费者购买房地产、报名教育培训、就医、旅游等涉及大额或敏感信息的服务时,务必仔细审阅合同、协议中的个人信息处理条款,明确商家收集信息的种类、用途、存储方式、是否共享及自身拥有的查询、更正、删除等权利。对要求收集家庭关系、收入证明等超出服务必需范围信息的情况保持警惕,同时索要并妥善保管合同、协议文本,作为维权凭证。

  消费者应定期检查手机APP权限设置,清理不必要授权,卸载长期不用的APP(卸载前解除绑定或注销账户)。为支付账户、电子邮箱等重要账户设置高强度且不重复的密码,定期更换,并开启支付账户双重验证功能。妥善保管购物小票、快递单、合同等含个人信息的纸质凭证,丢弃前撕毁或涂抹姓名、电话、地址、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,快递包装面单信息也须及时销毁。

  对自称“客服”或通知“中奖”的陌生来电、短信、社交信息保持警惕,不轻易提供个人信息、短信验证码或转账,可通过官方联系方式核实对方身份。若发现个人信息泄露、疑似滥用或遭遇商家强制收集非必要信息、信息处理不当等侵权行为,可先向涉事平台或商家投诉,也可拨打消费者组织投诉电话,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、湖北315消费投诉和解平台进行在线投诉;涉及诈骗等违法犯罪线索,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编辑:陈梦伊

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