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财政部、商务部提出,在全国选取15个左右试点城市,推进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。建设国际化消费环境,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消费目的地,将有效激发消费潜力、丰富消费供给、吸引入境消费,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,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正稳步推进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启动以来,中国在优化国际化消费环境、提升国际消费竞争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重庆、天津等5个首批培育城市通过先行先试,为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消费资源集聚能力显著增强。各地在汇聚全球优质商品、服务与品牌的同时,大力培育本土特色品牌,“新国潮”品牌崛起势头强劲。例如,北京、上海等地的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成果丰硕,广州依托供应链优势培育出不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,服务消费供给日益丰富,都市文旅、顶级赛事、环球美食等成为吸引国内外消费者的亮点。
消费载体与场景建设成果斐然。各地标志性商圈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,上海南京路等步行街改造提升成效显著,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,商旅文体深度融合,如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、重庆特色山城场景等,极大丰富了消费体验。
消费便利化水平持续改善。各地着力破解入境消费痛点,支付环境优化取得进展。例如,上海不断推进外卡POS机布设工作,形成了“大额刷卡、小额扫码、现金兜底”的支付体系。同时,中国离境退税服务网络不断扩大,在涉外服务、多语种标识、景区预约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,入境消费体验大幅改善。
目前,中国在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方面已经具备较好基础,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。同时也应看到,中国国际化消费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,消费服务还有提升空间。
一是政策系统集成与支持力度有待加强。在推动更高水平开放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、便利国际人员往来等方面,政策支持仍待加码。二是“软环境”建设存在明显短板。具体看,部分商圈国际化氛围不足,外卡受理覆盖率有待提高,多语种服务、行李寄存等便利服务设施、外币兑换点等配套仍不完善;消费场景的创新性、体验感与国际知名消费目的地相比尚有差距,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服务意识有待强化、服务技能有待提升。三是制度型开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。中国在吸引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资源集聚、优化通关流程、适度降低进口环节成本、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,仍有一定改革发展空间。
建设国际化消费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供给、需求、环境、政策等多个维度,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,系统性地补齐短板、打通堵点,确保硬件改造与软环境提升同步,政策创新与落地见效并重。首先,应强化示范引领,形成梯次发展格局,支持基础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标国际一流水平,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目的地。其次,应鼓励其他试点城市立足自身特色,实现差异化发展。此外,还应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典型做法和创新机制,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,打造一批更具吸引力的国际消费目的地,推动国际化消费环境整体提升。
(董超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)
首页